作者:本刊实习生 于思奇 来源: 发布时间:2012-4-17 16:37:39
校长遴选:关键在内容不在形式 ——对话教育家顾明远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好校长的标准是什么,好校长是如何选出来的,目前试点的公选制度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什么样的遴选机制才是最理想的。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科学新闻》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进行了一场对话。
 
《科学新闻》:此次教育部公选大学校长,你最关注什么?
 
顾明远:公开招聘校长,这在我们国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上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突破了过去仅是委派任命的制度。我最关心的是这种制度上的变化。
 
过去选拔校长,组织上考察、推荐,但是透明度不够,考察的范围也比较小。现在的公选要在社会上公开,让全校师生都知道,透明度更大一些,选拔更有才能的人当校长,是比较明显的进步。
 
《科学新闻》:在校长选拔制度上,公选优于委派吗?
 
顾明远:公开选拔的过程并不是十全十美。1995~1996年间,同济大学等国内几所高校都曾经有过一次校长公开选拔的尝试。同济大学选出来的吴启迪,校长就做得很好。
 
但是,也有不太成功的校长。光靠群众推选,也是不行的。公开推荐需要被推荐的候选人出来亮相,说明他的办学思路,让大家了解他有没有能力领导好学校。才能真正选出有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有办学的思想和办法的校长。
 
我觉得公开选拔从制度上来讲,是前进了一步,但这是一个方法问题,从实质上来讲还要看内容。就是要真正选对人,选拔出一些在学术上有威望、管理上有能力、思想道德上过硬,并且有办学理想的大学校长。
 
《科学新闻》:校长选拔制度由任命转向公选,它进步的实质是什么?
 
顾明远:我认为,恐怕最根本的还是高校自主权的问题。实质的问题是不在乎选拔的形式是任命,还是公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最终的放权程度,给高校多少自主权,可能是最关键的。
 
《科学新闻》:目前的校长公选制度会是最终的形态吗?
 
顾明远:恐怕这是一个过渡的形态。目前试点的这两所学校,需要进一步总结公选的经验,为在更大范围内公选校长提供参考。
 
《科学新闻》:什么是比较适合中国的大学校长公选制度?
 
顾明远:我觉得比较适合国情的校长选拔途径应该是上下结合的选拔模式。目前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办学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与国外一些私立高校的治理结构有很大不同,也不能完全拷贝其校长公选的模式。
 
所谓上下结合,就是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所在大学的教授成立遴选委员会,其中应该以本校教授为主,学生、行政职员都能参与。与此同时,还需要负责制定选拔条件,协助教授们做好公选的调研和把关等,起到协助、监督的作用。
 
校长候选人的办学思想演讲过程应该是公开的,所有教授都可以来参加,还可以给遴选委员会提意见,不过投票权在遴选委员会。
 
遴选委员会负责筛选候选人、组织候选人做公开办学思想演讲以及最终投票等。当然,这个选拔的最终结果仍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来最终确定。
 
《科学新闻》:由此公选出来的校长最终应该对谁负责?
 
顾明远:应该对学校的教授负责,对学校负责,而不是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做到这一点,才是高校自主权最真实的体现。■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4期 教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