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唐凤 来源: 发布时间:2012-5-15 16:32:13
理解大脑,启智未来



 
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门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实验室的徽标。
 
这是由一个由四条弧形曲线组成的互动环,呵护着一个儿童和一个老人的脑。它也是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李武告诉《科学新闻》,此徽标具多层寓意,“首先,儿童脑到老年脑的过渡,寓意人类毕生的发展,点明了实验室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人类毕生的发展与学习’。儿童的脑电波以3个点呈现,老年的脑电波以4个点呈现,寓意经过学习以后,脑变得更加充实。”
 
与此同时,实验室“融合互动与开放交流”的文化理念在徽标里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李武表示,“互动环寓意实验室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模块,不同任务分工,以及师生之间的紧密有效的融合与互动。互动环形成一个并不封闭的圆,寓意我们开放的心态和实验室内外广泛的交流。”
 
蕴含丰富的小小徽标,在实验室成立7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犹如一面旗帜。保护大脑,开发大脑,提高国民的心理素质,成为实验室矢志不渝的目标。
 
发展心智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据了解,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但由于缺乏科学工具、缺乏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心理发育常模和数据库,中国至今未能掌握全国儿童青少年教育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因此难以在国家层面建立基于科学数据的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体系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体系。
 
“生理发育的科学评估需要从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入手,使用标准化度量工具,从而建立评价标准和全面的数据信息系统。而要客观准确地认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征,也同样需要科学有效的心理发育评估指标、工具和数据。”实验室党总支书记王耘教授介绍说。
 
在该实验室,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脑发育的研究是重点研究方向之一。2006年以来,基于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和实验室自主课题的支持,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董奇和林崇德教授带领团队,设计并系统地开展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系列标准化测查工具的开发等工作。
 
“这项规模庞大的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填补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王耘表示,实验室牵头的这项调查,组织了全国52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医院的科研人员,采集了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0万名6~15岁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学业成就、社会适应和成长环境四个领域共53项指标的数据。
 
上述工作建构了中国第一套具有全国代表性、区域代表性和城乡代表性的心理发育特征常模,并建成中国第一个开放使用的心理发育国家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服务平台。这些工作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提供了调研咨询报告。
 
前欧盟教育文化部主任Anders Hingel评称该调查为“理解教育质量和公平的世界级重大事件”,国际教育评价协会主席Seamus Hegarty认为,这对“中国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实验室除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外,还特别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据李武介绍,目前实验室的若干个重点研究方向都是围绕学习的脑机制开展,其中包括基本认知过程与学习、语言学习、数学学习和情绪对学习的调控等。
 
交叉融合
 
虽然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仅7年,但在中国认知神经学领域已经举足轻重。在李武看来,这首先得益于科研团队。他告诉《科学新闻》,实验室紧密围绕总体研究目标从海内外大力引进亟需科研人员,在揭示脑高级功能的机制与促进脑高级功能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多元、学科交融、特色鲜明、联合攻关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
 
据了解,实验室团队成员来自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学,分子遗传学、信息技术、磁共振影像数据处理、磁共振医学和磁共振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研究队伍背景的多元化和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因此,要进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认知神经科学学科体系、一系列能够完成多层次研究的综合实验平台、一支背景多元、合作互动的学科队伍。这也是实验室的工作重点所在。”李武强调说。
 
学科跨度大也给实验室的建立带来了诸多难题。实验室成立之初,不同学科、方向的专家聚在一起,总是相互质疑,意见很难统一后,经过了不断的碰撞才得以融合。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这个实验室变得更与众不同。
 
为了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实验室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估体系。依据学科交叉以及研究方向自身特点,实验室人员的绩效评估没有采用单一的论文指标。对于那些处于方向转型期、实验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和目标风险高的研究,则更注重研究本身潜在的重要科学或应用价值,而不以简单的量化结果来考核。
 
“这一措施减轻了研究人员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潜心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王耘说。
 
除了建立和完善有益于科研发展和深化的多元评估体系以外,实验室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研究人员成果产出的措施。为了减轻科研人员掌握认知神经科学新技术和海量数据分析方法的压力,并把科研人员从各种琐事中彻底解脱出来,潜心研究科学问题,实验室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大胆借鉴企业管理中的专岗人员聘用管理办法,大力增加了实验室的技术和后勤保障人员并不断提高他们为科研服务的意识,提高了保障能力。
 
以交流合作发展自我
 
随着全球化进程,科学的发展不再各自封闭,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认知科学研究的前沿性与复杂性,也决定了交流合作、共同攻关是取得重大发展与突破的必需手段。
 
在此背景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实验室加强了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对话和实质性合作,通过建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建立麦戈文脑研究院、聘请外国短期专家、共建联合研究基地等方式,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而通过这些举措,实验室不仅取得了学术上的丰硕成果,许多学术成果还在该领域获得国际认可。
 
作为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加强对外合作的同时也在国内发挥科研辐射作用。他们向社会开放,共享科研成果;与医院、教育机构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教育开发密切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开放活动,向社会普及推广脑科学知识。
 
“实验室从建立至今一直秉承‘以交流合作发展自我,用智慧责任反馈世界’的理念,既珍视传统优势资源,又博采众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开放交流活动,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忘我工作,为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平台而努力。”李武这样表达对实验室未来的规划。■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5期 实验室)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