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泉琳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 10:13:45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汪滔:领航中国无人机“瞰世界”

 
从美国白宫草坪上降落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到出现在日本首相官邸屋顶上的小型飞行器;从电视节目,到地震灾区现场,无人机的身影无处不在。
 
无人机的中国制造商——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疆),从十年前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创客”团队,如今俨然成长为一家有3000多名员工、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占有国际市场份额近七成的高科技公司。
 
而带领这支精英队伍、引领全球无人机技术革新和消费热潮,让“中国制造”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的,正是被誉为中国无人驾驶飞行技术的引领者、中国“创客”第一人的汪滔。
 
从爱好者到领跑者
 
其实,汪滔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生创业的故事。
 
“80后”的汪滔,从小就是个航模“发烧友”,尤其喜欢遥控直升机。在他的想象中,直升机可以随意操控,既能悬停空中,又可以按指令飞行,好像一个精灵。
 
然而实际却并非如此。遥控直升机很难操控,在操纵时存在多个自由度的控制问题,使得一般人往往难以驾驭。于是,他便萌生出自己制造一个东西,使其能够自动控制直升机飞行的想法。
 
200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系就读的汪滔开始准备毕业设计,他和几个同学选择了“遥控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这一课题。
 
这个课题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航模能够自动悬停。“通过惯性测量单元IU、测加速度和角速度的传感器、GPS和电子指南针,取得飞机的姿态角和速度的准确数据,根据数据控制飞机舵机的反馈运动,使飞机可以自动悬停在空中。”汪滔解释道。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最终的演示阶段,本应悬停在空中的飞机却掉了下来。毕业设计的失败,让汪滔失去了去欧盟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他付出的心血却获得了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技术教授李泽湘的认可。在他的推荐下,汪滔得以在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性格倔强的汪滔并没有被毕业设计“打败”。他只身来到深圳,经过数月日夜不停地奋战,终于在2006年1月做出了第一台样品。他尝试着把产品放到航模爱好者论坛上出售,没想到竟然接到了订单。
 
就这样,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一边创立大疆、研发生产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儿时的爱好成为了汪滔坚守的职业。
 
创业初期,艰苦坎坷。从2006年创建时的3个合伙人,到2009年只剩下汪滔一人。资金运转非常困难,人才又留不住……这些都没有令汪滔畏惧,反而让他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只有抱着‘把事情做好的决心’坚持下去,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汪滔的坚持很快得到了回报。两年后,大疆推出了第一款产品——XP3.1直升机自动控制系统。凭借这款成熟的控制系统,大疆很快就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但是,汪滔并不满足。当时,多旋翼飞行器已经开始兴起,这给汪滔带来了灵感。大疆很快把在直升机上积累的技术运用到多旋翼飞行器上,从2011年开始,陆续推出了“悟空”(WooKong-M)系列多旋翼控制系统及地面站系统、“哪吒”(Naza)系列多旋翼控制器、“筋斗云”系列多旋翼飞行器、“禅思”系列高精工业云台、“风火轮”系列轻型多轴飞行器以及众多飞行控制模块。
 
2012年,大疆推出了一款包含飞行控制系统、四旋翼机体以及遥控装备的微型一体机——“精灵”(Phantom)。“精灵”的问世,不仅让航拍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梦想,也为大疆撬开了消费级无人机的巨大市场。
 
2014年,被称为“迄今为止最酷的无人机”——“悟”(Inspire1)的问世,更让航拍无人机变身“傻瓜机”,使用者无需专业培训,便可自如操作。它还可以在空中变形,实现360度无遮挡航拍。
 
正是汪滔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反应,不断推动着大疆产品的升级换代。
 
如今,大疆的产品已经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成为民用无人机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航者。
 
大志无疆
 
十年前创业时,汪滔是为了实现做一个“容易飞的飞行器”的梦想。之后,随着大疆的一步步发展,汪滔想的是“让更多的人体验不同的世界”。
 
现在,这两个目标都已经实现,汪滔的目光看得更远了。
 
“悟空”“哪吒”“筋斗云”“禅思”“风火轮”……汪滔选择用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名称来命名大疆的产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疆还肩负着为“中国品牌”正名的责任。
 
在向国际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大疆的产品不像是中国生产的,说大疆“不像一家中国公司”。
 
汪滔心里很不是滋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但还没有完全摆脱低价、低附加值的标签。我希望从我做起,改变这个状况。”
 
所以,汪滔对产品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连外包装都要亲自过目。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责任用创新与创造,来改变世人对“中国制造”的老观念。
 
“我希望中国制造很快也会变成‘高质量’和‘品位’的代名词,这是我现阶段的梦想。”汪滔坚定地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2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