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姜天海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 10:13:45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陈薇:坚守公共卫生安全一线的女少将

 
2015年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隆重举行了晋升少将军衔仪式,当总后首长向唯一的一名晋升女军官颁发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签署的少将军衔命令状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她的与众不同,不仅在于她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之一,更因为她作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在研发埃博拉疫苗、抗击非典等国家卫生防疫和全球卫生安全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携埃博拉疫苗首度走出国门
 
2015年,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更牵动着全球千千万万科研人员的心。10月1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正式启动在塞拉利昂的II期临床试验。而这一疫苗是由刚刚晋升为少将的陈薇研究员领衔的创新团队所研发。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开创了我国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在境外进行疫苗临床研究的“零”的突破。
 
在过去的两年中,西非的埃博拉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2014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以来发生变异速度最快的病毒,而且首次离开非洲到达欧洲和美洲。
 
而陈薇课题组研发的疫苗不仅防控针对性强,而且是全球首创的冻干粉剂型,在37℃的极端条件下疫苗活性仍可保持2周以上,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适合疫苗冷链条件难以保障的西非热带地区广泛使用。
 
“这个冻干粉剂性在2~8℃下可以长期保存。实验数据显示,在37℃的极端温度下,即便没有冷链的保障,仍可稳定存储两周以上,大大提高了在西非等国家的普适性。”陈薇表示。据了解,国外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埃博拉疫苗均为1976基因型液体苗,需在-80℃条件下保存和运输。
 
陈薇所带领的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埃博拉疫苗研究,从2006年起相继获得“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和军队科研规划的持续资助。在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在总后勤部统一部署下,陈薇团队在长期从事1976基因型疫苗研究的基础上,启动2014基因突变型疫苗研究。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全文发表于《柳叶刀》。
 
现在,疫苗已经相继获得塞拉利昂伦理与科学评价委员会伦理许可、药学理事会临床许可后,正式启动了在塞拉利昂的II期临床试验,是中国研制的疫苗首次在国外获得临床许可。
 
坚守在公共卫生安全一线
 
2011年12月,陈薇从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尤少忠手中接过“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荣誉。
 
评奖委员会对她的评价是:陈薇长期从事微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尤其在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反恐等方面业绩显著,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应急任务。
 
如今,陈薇有众多职务: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典生物技术副主任委员、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等。而她最早为国人所知,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
 
2003年非典来势汹汹之时,陈薇所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3年,这种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干扰素最初用于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2003年疫情暴发时,她和团队迅速对该药物进行实验,并发现该药对SARS病毒有较好的防护作用,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为健康人群的预防用药。
 
由于在非典中的特殊贡献,陈薇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评价其研究团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薇曾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组织编写了《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3万多字的《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并赴灾区一线;北京奥运会期间,陈薇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被评为总后勤部“援奥工作先进个人”;此外,她在特殊皮肤创伤、神经损伤药物等研究领域都为战争创伤的修复作出突出贡献。
 
陈薇为我国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见基层一线军队人大代表时,听取了陈薇的工作汇报,并祝愿她在医学尖端领域取得更大成绩。她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2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